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疫情之下,3M能否摆脱经营颓势?

网络   2020-02-18 17:35 13314 9

疫情之下,口罩魔幻般地成为了疫情爆发这段时间以来的硬通货。

  疫情之下,口罩魔幻般地成为了疫情爆发这段时间以来的硬通货。


  一边关注疫情,一边在各大电商平台、线下药店里抢购口罩,几乎成为国人最近的生活常态。


  据相关数据统计,仅2020年1月20日一天,国人就买下了价值76091712元的口罩,相当于去年全年口罩总销量的近一半。


  各大口罩品牌或许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个春节,它会抢走猪肉的C位风头。


  继摇号买房、买车后,摇号买口罩成为2020年开端国人的辛酸之举。


  2月2日,为了保障口罩稳定供应,上海市全面启动“居村委会预约登记+指定药店购买”的口罩供应方式。一时之间,在买口罩这件事上,魔都人民仿佛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


  事实上,在此之前,厦门、杭州、南京等地也已经采取了预约登记购买口罩等方式。比如在线上预约成功后,杭州将对市民购买的口罩统一配送上门。


  然而,即便全国各地政府对口罩的销售进行严格把关,市面上的口罩依然非常稀缺。


  首先便是医护人员的口罩短缺。根据丁香园数据显示,目前89.7%的医院口罩紧缺,仅1.0%的医院口罩处于充足状态。


  央视新闻也称,目前我国医用N95口罩日产能只有60万,呼吁大家把医用N95口罩留给医务人员。


  医疗人士用不到口罩,其实普通老百姓也买不到口罩。此前,在肺炎疫情刚显露势头之时,便有黑心商家趁着疫情疯狂抬高口罩价格,大发国难财。


  当时还有人觉得口罩价格贵,不愿意购买。然而到现在,即使你愿意出高价买,也基本买不到了。


  很多人感到不解,中国明明是制造大国,曾经也被誉为“世界工厂”,为何一只简单的口罩都难以供应。


  事实上,中国的口罩产能非常大,只是目前疫情的凶猛造成了难以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


  2月3日,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就表示,国内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总体产能可以达到每天2000多万只,为全球最大产能。


  但即便拥有全球最大的口罩产能,2000万仍然无法满足疫情所引发的口罩需求。


  打个比方,目前武汉市常户籍人口为908万,一般每人每天至少会用到两只口罩。按此计算,整个中国每天的口罩生产量只能勉强供应武汉市的口罩需求。


  因此,“一罩难求”的状况并非源于中国的口罩产能不大,而是口罩需求集中在疫情期间,从而产生了明显的挤兑效应。


  就在国人为抢购稀缺的口罩四处奔走时, 3M口罩的名字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


  根据观研天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口罩行业十大品牌前三甲为3M、绿盾以及霍尼韦尔。


  无疑,3M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款。


  面对疫情导致口罩紧缺的现状, 1月29日3M公司CEO Mike Roman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透露,“我们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生产,以满足需求”。


  很多人在购买3M口罩时可能不知道,这款薄薄的纱布背后的公司已经诞生了百年之久。


  1902年,5位明尼苏达州年轻人合伙创办了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即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由于名称首字母中有三个M,后来该公司也简称为”3M”。


  最初,3M公司专注于矿石业务。公司高管希望在明尼苏达州开采一种刚玉矿石,用来生产砂轮磨料。然而当刚玉被开采出来后,他们发现这种矿石无法达成生产砂轮磨料的要求。


  无奈之下,3M只好把原材料改做生产砂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后欧美国家工业进入火热发展期,砂纸迅速地成为了工厂眼中的香饽饽,3M也凭借生产砂纸赚取了第一桶金。


  随后,3M开始不断扩张业务版图。1967 年,3M 成功研发出了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利技术,并准备将这种技术产品化,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产品思路。


  这时,一名员工脑洞打开,从女性的内衣中找到了灵感来源。他提出可以研发一种蒙在口鼻上的产品,以此来保护在恶劣环境中作业的工人。


  就这样,3M 口罩伴随着女性内衣的身影诞生了。


  如今,3M产品已经从最初的砂纸蔓延至诸多领域,包括汽车、居家生活、安全防护、医疗健康等工业领域和消费类领域。


  据统计,自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来,3M已经开发出近六万种产品。有人戏称,3M“除了上帝,什么都造”,而3M则直接自豪地宣称,“世界上有50%的人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3M的产品”。


  当然,这背后是3M的全球9.6万名员工、70多个实验室、8200多位研发人员在做支撑。


  有人估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3M公司出尽了风头,股价肯定会开启一波大涨。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近期其股价陷入萎靡,一路下滑。


  1月28日,3M股价暴跌5.72%, 随后接连开启下滑趋势。此时,也是国内口罩需求量剧增的时刻。


  事实上,虽然口国内罩需求大涨对3M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但对3M的影响非常有限。


  因为在3M的营收组成中,安全及工业品和交通及电子部门收入才是真正的大头,而口罩业务占比不过1%。


  也就是说,口罩只是3M业务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甚至小到连财报都不会披露其销量。


  其实造成3M股价下滑的真正原因,是过去一段时间其糟糕的业绩表现。


  1月28日晚间,3M公布了2019年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其全年销售额321亿美元,同比下滑1.9%;第四季度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9.7亿美元,同比下降28.1%。


  根据3M方的解释,净利润降低主要是由于四季报计入了2.14亿美元的相关诉讼费用。


  在财报发布的同时,3M公司还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人。通过新一轮的全球裁员,3M将每年最多节省1.2亿美元。


  算上这一次裁员,这是已经是3M在过去十个月内的第二次裁员了,危机隐隐若现。


  2019年4月25日,3M宣布在全球裁员2000人。消息发布后,3M股价下跌13%,创下过去30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道琼斯指数因此受到影响,下跌100点。


  在最近的这次股价暴跌中,显然财务状况的恶化和裁员两大利空消息助推了3M股价的下滑。


  如此看来,最近国内强劲的口罩需求显然难以将3M从经营泥沼中拉扯出来。


  不过回头来看,3M公司与中国的渊源颇为深厚,其中包括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13年的雾霾恶化。


  目前,3M公司已经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而早在1983 年,3M就在上海注册了分公司,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在经济特区之外注册的外资独资企业。


  很快第二年,3M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不过当时它是以制造工业品的角色进入的,产品也都是与通讯、电力等工业有关。因此,当时国内普通民众对于3M品牌接触较少,消费印象比较淡。


  直到2003年,非典的来袭给3M做了一次大型的“品牌推广”。


  由于防护需要,非典时期不少医护人员戴上了3M的N95口罩。许多民众看到医护人员佩戴的口罩后纷纷效仿、抢购,此时3M才开始广泛地闯入普通老百姓的视线。


  可以说非典时期,民众佩戴3M的N95口罩的画面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


  非典之后,3M在国内的第二次“走红”发生2013年。


  2013年,国内的雾霾情况已经到了最严重的时刻。同时随着PM2.5概念的普及,人们开始不断加强环保和自我防护意识,口罩也从呼吸传染病用品衍化成日常必备品。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口罩行业迎来了春天。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功能性防尘口罩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亿元,防尘口罩销量同比上涨了2倍。


  在国内防尘口罩行业迅速发展之时,3M也及时地跟上了脚步。


  2013年,3M将全球工厂生产的口罩都运往中国。即便如此,其N95系列口罩还是在那一年卖断了货。数据上的显示更为直观,2013年3M在中国的销售额为30亿美金,仅口罩销售就占据了1亿美金。


  自那以后,3M开始把对中国民用市场的重视提升到新高度。其不仅将口罩业务从工业产品线转移至消费品线,更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设计了相应的口罩类型。


  如今,3M公司已经占据中国防霾口罩市场近9成份额。无疑,其已经成为了中国口罩市场的一大霸主。


  不过就整个3M公司而言,尽管其占据中国的大部分口罩市场,并且近期中国口罩需求大增,但依然无法改变其经营泥沼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