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网络   2019-11-19 14:08 49844 16

你在的地方开始降温了吗?

你在的地方开始降温了吗?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自18日,寒潮继续东移南下,中东部地区,东北、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地区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三分之二的区域迎来了雨雪、大风、降温的“豪华套餐”。。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这次不是你妈觉得你冷,是真冷!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看样子,冷空气终于开始对我这个小可爱“冻”手“冻”脚了(ಥ﹏ಥ)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冷空气来袭,这个冬天才刚刚开始,秋裤君、棉衣君纷纷上线。小伙伴们有没有准备好御寒装备呢?


而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那么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年代,古人是怎样过冬的呢?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花椒涂墙自制“空调房”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更为严寒和漫长,在没有统一供暖的古代,古人想出一个超级奇葩的驱寒之法:用花椒涂墙。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汉武帝时建有温室殿,冬天时供皇帝居住:《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皇后的温房更是直接称为椒房,椒房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是为“椒房殿”。《三辅黄图》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棉被不够纸来凑


唐宋时期,人们会用楮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而且价格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除了纸衣,还有“纸被”、“纸帐”。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为此他作诗感谢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手炉/足炉(汤婆婆)


古代也有“暖手宝”——手炉。在电视剧上就常常看见古人用“手炉”暖手。彼时的手炉一般是铜锡制,里面放入木炭,小的还能放进袖子里。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除手炉外,还有暖脚的“汤婆子”,专给天生脾虚手寒脚冻的人。足炉比手炉大一些,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是不是很像现代的热水袋?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近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熏炉


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类似于我们现在室内烤火的炭炉。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炉灶的取暖无论是壁炉还是普通的炉灶,乃至贵族的火炉、火盆,亦或熏笼,基本都是利用炭热的散热。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一首小诗就把古人冬夜与朋友围炉对酒的情趣表现出来了。


灶灰


古代普通人家里,没有这么多精致的取暖装备 。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后来演变成了火塘,也叫火炕。火炕和地炕有所不同,两者区别基本类似电热毯和地暖。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自动加热办公桌


清代的李渔,不但用暖炉取暖,他还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在李渔的《闲情偶记》里记载,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炭炉,这样热力从下到上,全身都不冷了。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九九消寒图


按古代历法计算,从冬至算起,过完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于是,明朝出现了“九九消寒图”。人们在冬至日画一枝素梅,枝上画九朵梅花,每朵九片花瓣,共八十一瓣,每过一天染一瓣。等全部涂完,便是冬去春来之日。


“暖宝宝”、“空调房”,扒一扒古人过冬神器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大不一样:“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古人即使再机智,却碍于科技不发达,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来过冬了。相比之下,我们又是暖气又是空调的,才是“真任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