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倍数年代”来临 76.5%受访青年自称过着“倍速生活”

网络   2019-10-17 17:24 14092 0

现在的看剧标配不再是西瓜、空调和wifi,最离不开的就是倍速看剧。

追剧、追综艺是当下年轻人的娱乐项目之一。


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的年代,观众在什么时间段能看到什么节目都是由电视台决定。观众如果不喜欢,只能选择换台或关机不看。随着视频平台的兴起,用户在这方面的决定权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自行决定用什么样的速度播放内容。


现在的看剧标配不再是西瓜、空调和wifi,最离不开的就是倍速看剧。


目前,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几大视频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播放方式的选项:正常速度播放之外,还有慢速的0.5倍、0.75倍,快速的1.25倍、1.5倍和2倍,以及为粉丝族群定制的“只看TA”。“只看TA”是视频平台为粉丝量身定制的功能。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节目里某位明星的戏份观看,从而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这样的功能堪称高效省时的追星利器,深受粉丝观众群的青睐。


这边演员还在拉拉扯扯,屏幕外面的观众已经直接选了“倍速2.0”,镜头切换加快,演员像木偶,台词说得像机器人,但是并没有影响观众理解剧情。

即使是精致的剧集,也没有阻挡部分观众按下倍速的手指,更不用说其他拖泥带水,动辄六七十集的剧了。据了解,大多数视频平台不仅配备了“倍速播放”的功能,还提供从慢速0.5到正常速度、2倍速,甚至还有“只看TA”的多样化播放选择。


x1.25,不过瘾;x1.5,不过瘾;x2,还是不过瘾。为了赶在第二天上班之前刷个剧,年轻人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视频播放界面的方寸之间,充分利用了倍速、快进等各种办法。


拿着平板电脑开着倍速播放,一晚上刷完十集二十集,第二天声称“看完”、交流剧情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标配。


在“更愿意选择倍速播放观看的内容”中,国产剧的得票数一马当先,综艺节目紧随其后,韩剧、日剧、美剧的得票数依次递减。


“一句话证明你有多闲?看剧居然不用倍速!”这虽然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但也从侧面说明现在的剧集内容注水、剧情拖沓。现在的电视剧动辄40集起,70集也常见,90集不是梦,30集只能算是小体量。事实上,集数多少从来不是产出高品质剧集的必要条件。经典的86版《西游记》才25集、87版《红楼梦》36集,2017年的爆款剧集、豆瓣评分9.0的《白夜追凶》,也不过32集。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个人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碎片化。很多年轻人,只能抽零碎的时间用倍速看视频。另外,倍速也给那些没时间但又需靠拢网络热点话题的职场人士提供了便利。


前不久,有媒体对1993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8.9%。83.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关于年轻人过上“倍速生活”的原因,59.7%的受访青年归因于信息化的时代,49.2%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当代年轻人自我要求高。63.2%的受访青年建议年轻人找准目标去努力,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


在北京从事传媒行业的孙了对记者感叹,她感觉每天从睁眼那一秒钟开始,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不管是坐地铁、走路,还是吃饭,我都得随时保持与艺人、片方、节目方、公司渠道方等各方的联系。一天里,我很少有时间放空自己,有时连续几个月都是夜里12点下班,地铁都已经停止运营了”。


章碚(化名)在某一线城市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经常加班到晚上8点多,空闲时间我也拿来看书、写小说”。


居住在某二线城市的央企职员王凡达(化名),习惯专心做一件事,比如吃饭就好好享受美食,偶尔他也会开启“倍速模式”。“我考火车司机的那段时间,要一边复习一边工作,还要陪女友,做什么事都是见缝插针”。


调查中,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青年生活节奏最快,78.9%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二线城市受访青年(77.6%)。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徐光兴介绍,“倍速生活”现象在国内外都很常见,这种生活在日本被称为“跑步人生”。


调查中,83.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


“我的一名同事,出差、加班都要发朋友圈,看着确实挺忙,但几年过去,工作上没有任何起色。”章碚说,他身边有些看起来忙到“飞起”的人,只是“瞎忙”而已。


为何“倍速生活”现象在年轻人中如此普遍?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自然加快。49.2%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当代年轻人自我要求高。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析,年轻人过上“倍速生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阶段,竞争激烈,年轻人必须去适应,“不前行就会出局”的观念更促使许多青年加快生活节奏。其次,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为“倍速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在上海工作的杨潇认为,社会环境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年轻人成长空间大、机会多,他们中很多人不甘心碌碌无为,希望趁年轻拼搏一番。


调查中,49.1%的受访青年认为“倍速生活”现象普遍反映出年轻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40.7%的受访青年认为这反映了年轻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徐光兴认为,“倍速生活”反映出年轻人对成功的渴求,反映出他们对于实现自我超越、自身潜能激发的期待,同时也反映出年轻人的一种功利心理,过于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调查中,63.2%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先找准目标,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56.0%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适时给生活“做减法”,学会有选择地放弃。


徐光兴认为,年轻人首先应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每个人精力集中的时间不同,比如,有人属于‘百灵鸟’型,早上精神更集中;有人属于‘猫头鹰’型,晚上效率更高。每个人能保持精神集中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其次,“倍速生活”应注意“动静结合”。在忙碌奋斗的同时,也应该找时间自我沉淀。最后,要找准目标,调控节奏和心态,避免好高骛远。